找到相关内容414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识三十论释(2)——守培法师

    法:谓信、惭、愧、贪、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 云何为信?于实、德、能,深忍乐欲,心净为性。对治不信,乐善为业。谓信佛者,要具三义:  一、闻说佛法,有实体,不同世法虚而不实,...业。  贪等者,等嗔痴。贪嗔痴为一切烦恼所依,故名三根。此三根,则本有之善性生矣。  云何贪?于有有具(有,谓内身;有具,谓外物),无着为性。对治贪着,作善为业。  云何?于苦苦具,恚为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468370.html
  • 佛法的心理观

    立三无记根或四记根,其实记根不是经文所说的。四记根的无明,为隐微的蒙昧心,从不同的性能来分别:我见即痴分,我爱即贪分,我慢──自恃凌他即分。于隐微蒙昧的觉了中,有此我见,我爱,我慢,成为有情识的──极深细的本质。这实为三不善根的内容,不过解说不同。此不善根为一切不善心所的根源;隐微蒙昧虽不是严重的恶心,但到底是不清净的。这相反的善根,即贪、痴,也是希微而难以明确觉了的。即在到般...

    印顺法师

    |心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5221829595.html
  • 佛眼看人生:第四篇 好德

    甚至连憎恨的念头也不可有,因为心里一有了憎恨和怨气,就会起烦恼,而使得身心不自在,并且影响到人际关系。所以古人说:没有憎恨的清净心,才是完美永恒的。   ’面上供养,口里出妙香  心中...例如:’贫苦’和’功德’等)。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,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地自在。  (四)最完美的道德--行善不但不望回报,而没有人我的分别,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,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限量的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1939379.html
  • 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法师晋院升座法语

    宫中圆万德,龙华三会愿遥知。  十方示现今何在,虞苑降临显大慈。  偈毕,展礼三拜: 韦陀殿 韦陀座前拈香合掌云: 将军持宝杵,重重誓愿深。  威振摩罗窟,催邪辅正人。  回光瞻大觉,喜亦...休。  一瓣心香尽意,新猷未展待公谋。 大雄宝殿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长老为明生方丈送位 至大殿,诸山接和尚具,送蒲团位。和尚送诸山至休息处,回殿,至中蒲团位立定,合掌说偈云: ...

    佚名

    |光孝寺|明生法师|晋院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2/1808033060.html
  •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

    、胜解、三摩地。  (二)大善地法十:信、不放逸、轻安、舍、惭、愧、贪、、不害、勤。  (三)不善心所十八:  (A)大烦恼地法六──疾(无明)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惛沉、掉举。  (B)大不善地...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。  (二)别境心所五:欲、胜解、念、定(三摩地)、慧。  (三)善心所十一:信、精进(勤)、惭、愧、贪、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 (四)不善心所二十六:  (A...

    叶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0239729.html
  • 三宝的特质

    rago),(vita-doso),痴(vita-moho),贪(vita-tanho),真理体验者(sacca-dassi),涅盘体验者(nibbana-dassi),法的具体实践者(...」等概念,其实是虚构不实的。 自知自证: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及其所缘(色声香味触法)都是无常的,是苦的起因,是牢、实、有坚固的。 在了解六根及其所缘的无常、苦、有坚实之后,对贪爱、恨和...

    葛印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3743213.html
  • 弥勒累劫授记因缘

    离三善行(贪、痴)。勤行三恶(贪嗔痴)。以诸烦恼覆智慧心,令所见。于三乘法(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)不欲修学。……是时众生乃至有善法名字,何况有行善根之者。五浊恶世人寿稍稍减少,乃至十岁...,为贤劫第五位佛陀在悲华经大施品,及诸菩萨本授记品所记载,佛陀为寂意菩萨曰:“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,那时有世界名叫删提岚,劫名叫善持。时有转轮圣王叫诤念,他属下一名大臣叫宝海,是婆罗门种族,当时宝海...

    常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4048701.html
  • 皈依佛

    一丝一毫。  皈依佛,是以实现觉者的完善人格,做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念念不忘,时时努力,改善自己的贪、、痴等人格的瑕疵,而不是把皈依佛当作投靠一个保佑自己万事如意、赐福免难的保护神。然而,为什么贪、...,而不是散乱的亢奋。内心的宁静来自空虚不安的消除,而空虚不安则来自贪、、痴等积习的蠢动,所谓觉者,就是洞澈了贪嗔痴的虚幻性,消除了贪嗔痴的干扰;内心宁静并不等于所作为,而是以清明、慈悲的心胸面对著...

    释显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352812.html
  • 《佛法概论》是佛教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

    德行、声闻的德行进展到深刻的诤化自心;菩萨的德行,更扩展到国土的严诤。  证、正觉——三菩提与解脱,是佛与声闻弟子所共同的,声闻重解脱,佛陀重于正觉。佛陀的正,是贪、痴的完满开展;而声离弟子的正觉,是偏于贪、痴的,也就是说佛与声闻的正觉有程度上的差别。佛陀的正觉是以智慧为中心的,从身心诤化,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到究竟自在。但从智慧的痴说,无漏慧的证法性空,与声离有差别。佛陀的正觉,...

    释延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12355625.html
  • 山水之间

    观照,省察身心的细变;从而远离感官、感觉上的执著和热望,这就是佛教成贤达圣的基本--“厌离”。由看清身心所触对的一切事物皆无常而生起厌倦,是贪、的身心状况;无论外在事物是否符合我们的好恶,都无关...短,生命流长,解脱轮回遂一时成为风行。“瑜伽士”(修行求解脱之人)见三世业感的生死有边际,而醉梦般的人生所追求的依然不出感官触受之人欲、物欲,身陷其中,浮沉苦死,印度古仙人于是乎特别注目于此。  ...

    释继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1557479.html